系部专业

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 | 社会实践分队寻访“人工天河”红旗渠之学习日记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4日 点击次数:1176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河南省委教育工委、河南省教育厅2024年度暑假“青春豫有引力”主题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8月18日至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涂俊礼、德法教研室主任陈慧以及青年师生一行人走进林州,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安阳的足迹,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以及 “全国暨河南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的录制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红旗渠精神,坚定责任担当。】

图片1.png

        23级康复系中药学4班  申雪

        今年的夏天,是绿色的夏天,更是红色的夏天!为何是红色?不免要谈起我们这支探访红旗渠精神的实践队。红旗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为林州人的我,更加不陌生。在这个夏天,我跟随实践分队再一次奔赴红旗渠。每一次的红旗渠之行,都让我一次又一次加深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此次我们探寻红旗渠源头,站在浊漳河河畔,内心激昂澎湃,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那是我们林州人民在艰苦岁月的呐喊与奋斗;我们拜访我的姥爷,从我的姥爷口中听到了他从未提及的岁月,是那么的艰苦,是那么的真挚,原来历史就在我的身旁,我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想起了一句话“我是林州人!”

        深入了解并领悟红旗渠精神,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更是一次精神内核的升华。渠水奔流,精神永在。新征程上,我们定要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继续绽放璀璨光芒!

图片2.png

        23级基础医学系药学3班  廖浩宇

        非常幸运能有机会,跟随团队走进红旗渠,了解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红旗渠是什么样的呢?究竟是什么色彩呢?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人不远万里奔向它?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踏上了红旗渠列车。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原来真的有人敢于“战天斗地”,征服自然!正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才能够办成这样的人间奇迹!人在自然面前固然是渺小的,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这样一个专有名词“主观能动性”,寻访红旗渠之后,我想红旗渠便是林县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好证明。除次之外,我们还采访了修渠老人,在采访张爷爷的过程中,我又被他们为改变林县人民的命运,大家齐上阵,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所感动。总之,此次红旗渠之旅,收获满满,在以后自己遇到“吃水难”的情况,我希望我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红旗渠”。

图片3.png

        23级护理系护理10班  程志磊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在参观红旗渠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林县,看到了当年林县人民为改变缺水面貌而战天斗地的情景。红旗渠建设者们坚守“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信念,全靠双手来创造,全县有五十余万人口,先后有三十多万群众参与一线建设,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自力更生。林县人民苦战十年风雨春秋,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出了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形成的又一个伟大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应有贡献!

图片4.png

        22级康复系中医康复技术2班  宋鹤

        红旗渠之行,‌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之旅,‌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初见红旗渠,我被它的雄伟壮观深深震撼。那蜿蜒曲折的渠道,像一条盘旋在悬崖峭壁上的巨龙,它不仅是一条生命之渠,更是林县人民精神的象征。站在渠边,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汗流浃背、挥汗如雨的劳动者们,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了这一人间奇迹。此次活动我们拜访一位红旗渠修建者——张爷爷,他给我们讲了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当时到了春节假,那些建设者都坐了推车回家过年,在途中遇到一个坡道,大家下来推车,有一位建设者冻的连鞋子掉了都不知道,可想而之当时的环境有多么的艰难。他们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为动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十年艰辛,终于建成了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这种精神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信念。

        通过这次红旗渠之行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发扬红旗渠精神,就一定能够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片5.png

        22级护理系护理雏鹰班  牛冠逾

        红旗渠,一座镶嵌在太行山麓的壮丽史诗,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干。漫步其间,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亲眼见证了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那蜿蜒曲折的渠道,不仅是水的脉络,更是智慧的结晶与汗水的凝聚。站在青年洞前,仰望那人工开凿的壮举,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不仅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仿佛能听见当年那震耳欲聋的开山炮声,看见老一辈人挥汗如雨、肩挑手扛的身影。

        此行红旗渠,不仅让我领略了自然之美,更深刻体会到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与不朽。它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提醒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要保持那份坚持与信念,勇往直前。

图片6.png

        23级康复系中药学4班  李佩源

        坐上返程的火车,我的心中不免感慨万分。三天三入红旗渠纪念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但没变的是如同第一次参观时的震撼感——81个献身者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17岁。丧生名单旁边山碑下面的巨大人脸,满脸干裂的褶皱和一条条巨大的锁链仿佛无时无刻在向我们诉说着——当时旱灾像锁链一样锁住了林县人民。期间红旗渠源的经历也是十分的振奋人心。奔腾不息的浊漳河见证着林县人民的奋斗史!水源山壁上的党旗和入党宣言在激起的水雾和太阳的映衬下更加熠熠生辉。同时,我们也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合照。

        参观并体验当时的小推车,说句实话独轮的小推车十分的不好推行,你不但要看着前方的路同时还要分心来维持车的平衡。但在当时修渠者的生活物资,以及石头、石灰和炸药这些几乎全是靠它运输。想到这里我不禁十分佩服林州人民!

         我觉得林州的历史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红旗渠精神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并学习!